教育,需要高扬理想的旗帜
作者:转载 发布时间:2017-11-28 10:17 点击次数:
教育人,一定要高扬理想的大旗!
记得,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:“面向未来,面对挑战,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、继续前进。”不忘初心,就是时刻牢记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,无论我们走多远,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,马克思主义信仰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,是中国共产党人的“初心”。
教育,也是同理,教育是培养人,培养有理想、有道德、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,是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。那么,何以见得教育工作者要高举理想的大旗?
因为,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,与社会需求和现实提供的文化环境相适应,即教育不是一种独立存在。也就是说,教育发展有其自身内部改革所不可超越之限。因教育改革的先天制约性,更需要我们在现实中保留一份期待,并推动社会文化进步,与之改革完善作为铺垫,今天不可实现的理想态,在未来有实现的可能。我们需要这份耐心,并有改革的执着。有理想、有梦想就更为重要!
今天,教育的目标同样有两个,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。未来的伟大民族复兴需要建设者与追梦人。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,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创新。教育就是民族的未来。然而,教育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被异化,问一问老师和家长,教育的目标是什么?回答往往令人口是心非。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要着力于中国梦背景下的个人发展,失去了理想,偏离了目标,民族振兴便无从谈起。
同样的,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升官发财。尽管,很多学校以自己培养的学生上了财富榜而自豪,以自己培养了多少名人为荣。但教育的本质,是培养每个学生都成为堂堂正正的人!当然,培养官员,培养名人不是坏事,学校也可以引以为豪,但这些毕竟是少数。大多数都是普通人,教育的目标是要关注这些普通的大多数。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幸福。因此教育人一定要有点理想主义情怀!
教育绝对不是饭碗,不是差事,甚至也不是职业,而应该是一项伟大的事业,抑或是一种虔诚的宗教,需要梦想家和诗人来经营,需要信徒和殉道者来朝圣;需要肉体的投入,灵魂的参与,精神生命的支撑。
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说过:对教育而言,对学校而言,一切问题,皆由文化问题产生。一切问题,皆由文化问题解决。学校的核心问题,是学校文化建设。我很欣赏耶鲁法学院院长哈鲁•德柯说的一句话:“别让你的技巧胜过你的道德”。审视我校培养出来的像李泰伯、费凡这样大批的优秀学生,我感到在他们身上证明了一点:有道德的人更聪明!“应试教育”虽然可以生产出一流的升学率,却无从培养出真正的科学精神,无法造就创造未来的杰出英才。
因此,我以为,教育需要高扬理想的大旗!
现在我们都在追寻“钱学森之问”。中国为什么培养不了世界大师级的人物,是我们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,还是缺失大学精神?我以为是后者。美国研究者对中国的大学教育进行研究后说:中国在60多年前就有世界一流的大学——西南联大。“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义的一所大学,也是世界大学史上最杰出的大学!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,它有最完好的教育形式,培养了最优秀的人才,西南联大是中国大学教育的典范!最值得人们研究。”
其实,西南联大的成功并不难理解。永远追求真理,永远高擎理想主义的大旗,是其成功的重要魂魄。正如西南联大校歌所唱:“万里长征,辞却了五朝宫阙,暂驻足衡山湘水,又成离别。绝徼移栽桢干质,九州遍洒黎元血。尽笳吹弦诵在山城,情弥切。千秋耻,终当雪。中兴业,须人杰。便‘一成三户’,壮怀难折。多难殷忧新国运,动心忍性希前哲。待驱除仇寇复神京,还燕碣。”唯有怀抱着“千秋耻,终当雪”的爱国热忱,担负起“多难殷忧新国运,动心忍性希前哲”的历史使命,才能把自己的一颗心掏出来,化为闪亮的火炬,照亮那个时代的黑夜沉沉。